“你们的厨艺一定突飞猛进吧?聚焦眼前能做的事,不仅把它做成,还要做出乐趣,是我们压力、调整情绪的一个好方法!”这是一场跨越大洋的心理连线。受疫情影响,江苏大学53名金山英才班学生滞留在。5月初,该校心理健康咨询师陆菁为这些远在海外的学子提供云端心理服务。 疫情当下,远程心理服务已成为高校心理工作的主要方式,如何防止“隔靴搔痒”是当前心理工作的痛点与难点。江苏大学全面摸排、精准对接、全员融合,全方位构建心理健康服务支持网络,远程为大学生提供需要的“心理口罩”“心理防护服”,帮助他们心系阳光、健康成长。 从2月1日开始,江苏大学全面开通网络即时心理服务、邮件支持服务、网站平台咨询服务,其中网络即时心理服务最受学生欢迎。早中晚3个时间段,学校18名具有国家注册心理师和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兼职员轮流值班,他们“江小可”“江小爱”,用语音或文字为学生提供在线个小时的在线心理服务,基本做到了学生想要咨询就能咨询,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时时被人关心着。”陆菁介绍,江苏大学合理安排即时服务时长及时间段,邮件和网站平台咨询做到了24小时内回复,最长的一次邮件咨询往来了36次。截至5月中旬,三类线人次,实时在线个小时;咨询师面对面实时舒心服务11场、1000余人次。 “传统的心理工作‘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疫情防控特殊阶段我们要‘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江苏大学副校长张济建认为,防“疫”也要防“抑”,现阶段高校心理服务需要具备前瞻思维、挑战惯性思维、融合思维,给大学生摸得着的安全感。为此,学校先后出台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复学后心理危机紧急干预流程及要点等制度,确保心理工作有的放矢,还通过微信、微博、电视等推出心理支持与服务手册,进行疫情心理科育,助力“心安”。 针对考研复试、就业困扰、毕业压力、睡眠调整等现实问题,学校分专题培训,开展线上心理教育,并且主动对接、及时帮扶重点关注的学生。 “以前和家长打电话时,总感觉家长的回应不够热切。”日前,化学化工学院员陈宇给心理健康中心打来求助电话。“我逐渐认识到,老师、家长、孩子三方要互相信任,老师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和家长沟通。”在心理健康中心家校沟通技能的培训下,陈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更加有效,工作做得更加得心应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学生成长的领航员,也是学生与原生家庭的润滑剂”。 背后的故事 谢霆锋 从为学生普及心理防疫知识,到积极缓解师生学习科研压力,从复学第一课团体到返校学生疏导,江苏大学心理员、心理委员、心理全程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学业导师、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也积极行动起来,全员参与共画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同心圆”。 “学校是学生的心灵港湾,只有编织起既系统又专业、既严密又周到、既温情又精准的心理健康网络,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张济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