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上午,“聚焦宜昌市经济工作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在三峡日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现场解读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的基本思、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回答关切。发布会现场 刚刚闭幕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是新年伊始宜昌召开的首个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会议。会议认线年全市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新征程、开局“十四五”,具有重大意义。市委副、市长张家胜作的《经济工作会议报告》,通篇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充分体现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要求。《报告》站位高,总结成绩实事求是,确定目标催人奋进,部署工作措施有力,既是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的“落实篇”,又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施工图”,受到与会同志高度认同。下面,用“四个一”来简要解读《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第一部分开篇即讲:“2020年,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为难忘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发展节奏,让我们了前所未有的大考。疫情防控这场硬仗还没有打完,多年罕见的雨情汛情又接踵而至,疫情叠加汛情,救灾还要战贫,可以说是困中加困、难上加难。但就是在这样极不寻常的年份,宜昌交出了一份映照初心、浸透心水的合格答卷。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决定性巩固拓展。用29天成功遏制疫情蔓延势头,35天新增病例清零,81天确诊病例清零,率先在全省进入全域低风险区域、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实现了“六个未发生”。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从“按下暂停键”到“重启恢复”,再到“加快全面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逐月逐季向好、快于全省、好于预期,工业、投资等连续多月保持当月两位数增长。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疫后重振全面展开。实施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项目1127个,总投资7270亿元。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交通项目即将建成。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实现了“五个逆势增长”:新增市场主体6.31万户、规模工业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119家、限上商贸企业149家、出口实绩企业29家。另有两家企业成功上市。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人民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夺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等等。 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顾过去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报告》总结了“五点深刻体会”,即: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号令,自觉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经济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短板,增进人民福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系统观念,善于“弹钢琴”,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都要奔着问题去,奔着解决问题去,奔着实现目标和结果效果去;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以创新办法破解难题,以“严紧硬实”作风创造性抓好落实。此外,《报告》还深入分析了当前全市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这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内在要求。只有守牢“稳”的底线、增强“进”的意识、确立“进”的目标,以“进”的作为、取得“进”的成效,才能更好服务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发展大局。其次,这是走在前列、当好引擎的应有担当。宜昌是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湖北南部一翼的重要引擎。只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才能更好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最后,这是引导预期、开创新局的现实需要。只有处理好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和熨平经济周期、指标短期起伏波动和长期稳定向好、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三个关系”,才能确保开局漂亮、全年精彩。 《报告》第三部分指出:“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重在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突出抓好“七个全力”: 一是全力推动经济加速回升,主要包括持续做好纾困解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挖掘消费潜力、持续推动协调发展等重点工作; 二是全力做强现代产业支撑,主要包括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强化现代服务业驱动等重点工作; 三是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包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人才创新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应用等重点工作; 五是全力深化扩大,主要包括在打造一流营商上取得新成效、在深化重点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在提高对外水平上迈出新步伐等重点工作; 六是全力治理生态,主要包括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工作; 七是全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主要包括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健康宜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 这“七个全力”,既是加速宜昌疫后重振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又是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具体行动,是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实际工作中,我们需登高望远、奋发有为,以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报告》第四部分强调:“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这既是落实经济工作“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的题中之义,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 对此,《报告》从强化抓经济工作的责任、提升抓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创造性抓落实的工作导向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上观察、分析和处理经济社会问题,当好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只要全市上下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就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市发改委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落实经济工作会议中,理应率先担当、奋发作为。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重大政策谋划争取。持之以恒抓好上级支持政策落实,集中精力抓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政策“”、规划“盘子”、资金“袋子”,力争“十四五”项目储备库达到8万亿元。紧盯中央和省预算投资支持领域,抢抓企券“直通车”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资金。 二是围绕重大战略谋划争取。抢抓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宜荆荆恩城市群等省级战略实施机遇,积极打造宜昌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的重要纽带,加快推动“江铁海”部联运新通道建设。 一是全力扩大投资增量。加强项目“定时、定向、定项”调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三库”管理,按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高质量组织项目建设“开门红”活动,力争全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 二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做好重大项目调度和协调服务,确保省、市级重大项目开工率和投资计划完成率均达100%。加快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江南翻坝铁、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江北翻坝高速、白洋长江大桥等项目基本建成,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宜都东阳光胰岛素注射剂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全力抓实疫后重振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重点推进的514个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一是进一步推动升级。推开做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六多合一”等,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易贷”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促宜昌城市信用指数排名争先进位。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完善营商工作会商、问题交办和第三方评价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定期组织开展营商评价和满意度调查,通报典型,实行末位约谈,倒逼工作落实。 三是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最反感、市场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对企业“接诉即办”,建立健全“发现-反馈-整改”的工作闭环。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市经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着力围绕“明目标、稳增长、转动能、育主体、强城区、优服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由稳转进,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百年生日献礼。 ➤明目标就是以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工业增长在全省主要经济体领先,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分别增长15%和12%;市场主体培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0家;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保持在10%以上,企业亏损面控制在8%以内。 ➤稳增长就是要以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为目标预期来引导全年工业经济发展,抓好重点企业、用电大户、较大增长点和产值增速落后企业等“四个一百”的监测调度,加强水、电、气、原材料、资金等要素供给保障,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确保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 ➤转动能就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科研活动全覆盖,亿元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产业链龙头企业全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制造,开展两化融合集中培训和智能制造“一对一”咨询诊断,实施智能制造升级三年行动,推动企业谋划实施智能化项目,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凸显绿色转型发展的高质量。同时,加强工业品牌质量建设,建立企业品牌培育库,加强培育,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和“三品”专项行动,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示范企业、标杆企业,争取新增3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 ➤育主体就是着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把小微企业做多,把特色企业做精,把龙头企业做强。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50家,到“十四五”末全市规模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着力实施精准培育升级工程,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冠军”“小巨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向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进军。着力实施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咨询诊断,用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规模工业企业进行企业基础管理轮训,全面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 ➤强城区就是着力发挥城区优势,推进城区工业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区工业发展步伐,提升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比重,做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重点推动城区企业和项目以飞地经济模式向专业化的园区聚集,研究制定加快城区工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推进城区工业项目落地建设的定期会商、清单督办机制,力争到“十四五”末,城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 ➤优服务就是继续加强营商建设,进一步推动服务企业提质提速,助推工业经济更好发展。始终问题导向,着力抓好产销对接为企业拓市场、抢订单,解决因产业链条梗阻造成的供需两端不畅通问题。强化纾困帮扶,综合运用“企业方舱”、金融支持、政策扶持、“双千”服务等工具,为企业排忧解难,推动困难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强化“双千”服务,压实“双千”服务对口帮扶责任,研究解决影响行业、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抓好政策争取,主动对接各级出台的优惠政策,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申报,为企业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条例》、省优化营商“30条”和“十必须十不准”等文件,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企业效率。 2020年,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全力以赴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求进、逆势而上,切实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色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科技兴农,围绕保供给、调结构、补短板、添活力、强衔接,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强市建设,争当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 压实粮食生产主体责任,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和减灾工作,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80万亩以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持续抓好生猪产能恢复,继续做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确保市场稳定供给。 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推进柑橘、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中蜂、小水果、食用菌,加大中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强化宜昌蜜桔、宜昌宜红、宜昌猕猴桃、宜昌毛尖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特色农业示范区。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快补齐冷链仓储物流短板,引导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聚,打造长江中上游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继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绿色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生产技术应用覆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巩固退捕,加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打赢长江禁渔持久战。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标准鉴定及开发利用,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推广,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优化县域村庄分类布局,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启动农村人居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组织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升级,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快自治、、德治“三治融合”实践。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1+4+N”工程,加快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兴山榛子黄粮、当阳玉泉双莲、长阳沿头溪流域、点军牛扎坪新村等乡村振兴试验区,支持各地开展区域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模式,为实现“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目标提供支撑。 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依法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范农村宅审批管理,严格用地建房全过程监管。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断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及时化解村级债务。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巩固深化脱贫。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探索实施生态避险搬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农村低收入人群常态化帮扶机制,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制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处置。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效衔接。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挖掘消费潜力,在提高对外水平上迈出新步伐,为做好商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在市委市坚强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将以新为引领,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抓好扩大内需和扩大,把贯彻落实会议为加快推动宜昌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行动。为此,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国内大循环为主,全面落实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提振大消费、重点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潜力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市级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快推进璟里中心、吾悦广场、西坝夜市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激活社会消费。深入实施消费促进行动,组织举办汽车消费、网络消费、美食消费等系列促销活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家。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打造农村电商发展升级版。加快建设三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国际博览中心等重点会展设施,策划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活动,突破性发展会展经济。加快“美食之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入驻宜昌,支持宜昌本土餐饮品牌企业走出去,大力宜昌美食文化。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高水平对外,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着力扩大外贸进出口,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围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加强利用外资工作,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推进对外平台联通互动,发挥好宜昌综合保税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宜昌港特殊监管点、贝迪克凌云保税维修等平台功能,以及宜昌自贸片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国家试点示范的先行作用,推进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放管服”,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和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完善外资企业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加强水运口岸、航空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有效衔接,修订完善始发班轮补贴政策,推动水运口岸始发班轮常态化运行,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形成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帮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双千”服务活动和优化营商工作取得实效。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的经济工作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展开。人社工作既与国民经济循环紧密相连,又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深刻把握、全面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探索径、主动作为。 一是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用工。及时摸排掌握各类市场主体用工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开展重点企业、项目用工县市行,组织用人主体与市内外劳动力富余地区开展线上线下对接,建立用工动态保障、项目带动就业机制。 二是提高人力资源供给质量。聚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扩能,对接“技改提升、制造焕新”,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新旧动能转换赋能,加快构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协同的产业体系。 三是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不断提高社保统筹层次,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各类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人才供给补链强链计划。外引内培,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选派“科技副总”、院士专业企业行等活动,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继续实施“我选湖北.爱上宜昌”计划,持续开展大学生招引活动,优化人才政策和分类服务机制,建立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赋予企事业单位使用、评价人才更大自主权。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人社扶贫资源向乡村振兴有序转移。加强人社政策、项目、资金等整合接续,实施脱贫人员就业动态监测,促进脱贫人员稳定就业。围绕乡村特色和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引导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种特色小店,给予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 一是着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用足用活各项援企恵企政策,加大稳岗补贴、企业吸纳就业补贴、社保减负、农民工工资金“缓减免退”等政策落实力度,全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二是着力促进和扩大消费。紧紧扭住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这个扩大消费的根本,以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增加收入,以更高层次更为稳定的社会保障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以深化工资收入分配,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三是着力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把握劳动者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利益平衡,保障农民工工资无拖欠,完善、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加强系理、依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升劳动关系治理水平。 四是着力打造更优人社营商。刀刃向内,深化23℃人社服务,推动实施“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用。持续开展行风建设,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帮办、联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 今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将投资和项目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明确提出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全市进一步推进项目投资有哪些思和措施? 答:市委市高度重视项目投资工作,以“第一力度”抓“一号工程”,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投资政策发生“四大转变”,即投资方式由扩总量向优结构转变,支持重点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资金来源由预算内向多元化转变,要素保障由偏宽松向紧约束转变。投资一放松,发展就落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需要精准识变、积极应变,千方百计上项目、扩投资,既要开局漂亮,又要全年精彩。 一是能早则早谋增量。“十四五”时期,全市将全力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围绕“五个中心”建设,将及早落实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方案,强化县市区主体主责、市直部门协同协调,突出政策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大手笔谋划推进“两新一重”、产业发展和工业技改项目,按照“3倍系数法”加强项目储备,促进项目增后劲、投资增动能。 二是能开则开抓落地。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机制,滚动更新全市重大项目库,对标对表、定期会商、精准发力,持续推进“比学赶超”,促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确保全年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600个以上。每月一开工,集中动能,提振投资信心。近期,全市将有9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40亿元。 三是能快则快推进度。强化项目包保机制,落实重点项目保障服务“16条”,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推动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宜昌人福国际总部、安琪酵母绿色生产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三峡枢纽茅坪疏港铁、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确保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和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两个100%”。启动50个投资过10亿元重大项目,争取建设一个项目、做强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四是能多则多强争取。2020年,全市326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资金支持30.23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将继续抢抓政策窗口期,更大力度争份额、争规划、争布局。两眼向下推前期,做细做实规划、用地、审批、融资、征迁等要素保障,做到能报出、能审批、能落地,提高成熟度。两眼向上抓争取,盯紧预算投资、专项债券、企券、公募基金等政策动向和投向,精准谋划申报,争取进规划、进项目库、进审批流程,提高命中率。加快疫后重振“十大工程”建设,推动政策无缝对接,加快补短板、强功能。 近日,省出台了《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若干政策》,提出要把技改作为提升工业投入强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宜昌如何抢抓政策机遇推进企业技改? 答:市委市高度重视工业企业技术,2018-2020年安排财政专项实施了工业技改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推进新一轮工业技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把宜昌打造成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坚强产业支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落实: 一是抓好政策配套。将抢抓政策机遇,对照对表省出台的“技改13条”,抓紧研究制定宜昌市《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不断企业技改活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升级。 二是狠抓项目谋划。围绕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思,着力延链、补链、强链,重点谋划一批新一轮技改项目,支撑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航空航天等六大千亿产业发展。建立新一轮技改谋划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更新,确保规模以上企业技改面持续提高。 三是狠抓项目建设。推进技术,必须抓好项目建设这个载体。将瞄准安琪集团酵母绿色生产建设项目、宜昌人福全球总部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领导联系重点工业技改项目责任包保工作机制,服务,持续推进,促进谋划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带动宜昌工业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是狠抓项目服务。积极向上争取,主动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盘子,获得更多资金扶持。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运用多方位渠道积极做好“技改13条”的宣贯工作,让企业了解政策、学懂政策、应用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去年,宜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明年我市在加快外贸创新发展和培育外贸新业态方面有哪些工作举措? 答:一是研究制定我市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措施,出台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体系。 二是以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飞机保税维修等为重点,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完善配套监管服务,大力引进跨境电商企业和平台。加强对外贸综合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切实发挥外贸综合服务全覆盖工程对我市外贸的带动作用。支持三峡物流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实现内外贸融合发展。推进贝迪克凌云飞机保税维修项目。 三是优化贸易市场布局。巩固传统国际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创新市场开拓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参展,组织参加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会、楚贸展等重点展会,支持参加行业细分领域国际展会,提升市场开拓实效。 四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宜昌市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功能,抢抓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机遇,推动化工、机电、电子产品加工贸易发展 宜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基点放在农民增收上,把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要抓特色、促转型,请问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1年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发展? 答: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将突出“特色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科技兴农”,加快建设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推进宜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一是促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着力建设高品质核心生产,提高主导产业质效,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80万亩,完成柑橘“三改”8万亩,建设1万亩高品质栽培示范园,完成茶叶品改8000亩、蔬菜品种结构调整1万亩。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一批道地药材生产。继续扶持中蜂、小水果、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流道”“圈养”水产养殖模式。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继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农作物绿色防控和统防覆盖率。新增农村清洁能源入户7000户,新增“二品一标”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三是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加强“宜昌蜜桔”等市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程,支持“秭归脐橙”“清江椪柑”等县域公用品牌发展,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丰富品牌体系。大力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建设品牌形象店,集中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中高端品牌,探索利用短视频等新开展多层次立体式品牌营销。加强品牌管理,引导农户和企业将标准化、品牌化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提升农产品品牌质效。 四是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培训高素质农民4000人以上。继续实施“农业首席专家”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农业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西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高质量建成27万亩高标准农田,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开展地方优势农作质资源与利用,加大对康农种业、力创生物等一批种子种苗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五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全产业链谋划特色产业发展,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规模加工企业,加快实施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仓储冷链设施等项目,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达到10%。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电商业务,推动电商向农业生产端渗透,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预售农业。引导社会工商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发展。让农民更好参与产业化进程,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十三五”时期宜昌在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就业工作始终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应如何看待今年的就业形势,如何更好地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答:近年来,市委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市就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市就业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2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38%。2020年,面对疫情的巨大冲击,在市委市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伴随全市经济疫后重启重振,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完成省目标的174.4%;大学生在宜就业创业2.7万人,数量仅次于武汉;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47%以内,低于省控目标5.5%,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 做好今年的就业工作有利因素很多,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总量上说,劳动力处于高位运行,全市新成长劳动力约2.6万人,市内五所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7万人,创历史新高,此外还有就业转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等需要安置。从结构上看,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电工维修工求人倍率达1.89,而会计专业人员求人倍率仅为0.48,平均2人争1个岗位。从质量上看,劳动者对就业、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的期待越来越高,高质量就业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2021年,人社部门将突出重点群体就业这一重点,全力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一是稳岗位。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自主创业,推动提高一线劳动者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待遇。 二是拓渠道。扩大大学生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基层单位招募、“三支一扶”和见习规模。挖掘服务业的就业容量。鼓励和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建立“保重点项目用工,以项目带动就业”吸纳就业机制。 三是促匹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加大重点群体适应性提升性培训力度,提高供需匹配的有效性,着力缓解“有事无人做”和“有人无事做”矛盾。 四是优服务。建立重点群体就业支撑体系,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开展“春风行动”“大学生招聘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精准提供“不断线”的公共就业服务。 五是兜底线。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保障失业保险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及时发放,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岗位、保生活、促就业作用。秋天对应的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