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我在军营写报道(上)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0-9-4 16:55:27 人气: 标签: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我初中没毕业就入伍了,1974年初,当班长的我开始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在新闻写作的道上,我谈不上成功,只是经过努力,写了一些东西。

  刚开始给写稿时,一起入伍的同乡对我说,写稿见报可不是容易的事,咱可是初中生啊。可我却很自信,“别人能写,我肯定也能写,而且会超过他们。”我虽然初中没毕业,但努力目标明确,写作努力,自信能做得好。

  如果说自信是动力,勤奋就是径,没有勤奋的自信就是空谈。我这里说的勤奋,包括学习、采访和写作。我写过许多通讯,但每一次采访后,都要为主题的提炼、标题的拟定、结构的构建和写作风格而看很多别人的作品,学习别人的经验。有时为了一个标题,还约几个同行商量半天。为了写副连长古荣贵,我经常看上有关的通讯文章,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琢磨古副连长的事迹,终于从《老孔带来了老八作风》受到,写出了《夸夸我们的古副连长》。我曾在《长江日报通讯》上发了一篇关于导语的短文《导语莫一式》,列出了12种导语形式,也算是学习的一点感想吧。

  新闻报道写得怎样,往往取决于对报道对象和内容等情况掌握的是否详尽,因此采访很重要。只有通过认真的采访,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报道对象的事迹,掌握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更有报道价值的内容。当然,对身边的人和事的采访不一定用很正规的形式,聊天、谈心等比较随便的方式,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连队写报道,往往是在有目的的闲谈中了解报道对象,写出来再去核实和补充采访,效果挺不错。

  写作勤奋就是要多写。新闻写作的能力是在写作的实践中提高的,只有勤写多写,在写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写出好的报道。在连队时,我在被马蜂蜇了脸发高烧时写作,白天训练晚上写稿,无论夏天的蚊子叮咬,防震帐篷的闷热,冬天学习室里的寒冷和训练后的劳累,都没影响我的写作热情。有时为了赶写稿子,连去厕所都是跑步来回。熟能生巧,每年近百篇的写稿量,使我越写越熟练,越写越自信。

  有了动力和径,还必须勤思考,多动脑,才不至于走弯、错,才半功倍。我的新闻写作之是从学哲学、写文章和评论开始的,因此对报道线索和报道对象喜欢从理论上去分析思考,用事实说明问题。实践使我感到:一个好的新闻爱好者应该学一点理论知识,特别是哲学和经济学知识,学会思考和逻辑思考。我认为理论基础对于新闻爱好者很重要,有利于加深对大局的把握和报道的深度,提高质量和命中率。理论上的匮乏和思维上的懒惰,对于一个新闻爱好者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新闻工作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经过努力,我于1978年底调到原武汉军区战斗,终于由业余报道员转正成为一名专职的新闻工作者,直至1982年隋棠拍广告忘记戴胸罩调到信阳陆军学院,一共有4年时间。这4年对于我来讲,就是学习的4年,成长的4年,进步的4年。一个初中生进入大军区,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进入,干上了自己喜爱的专业新闻工作,而且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担忧的是自己文化程度低,是凭本事吃饭的地方,又是藏龙卧虎之地,害怕跟不上,干不好。于是,我开始自己学习新闻写作知识,探讨一些新闻写作理论,以丰富和武装自己,弥补上学少的短板。

  那时,新闻界随着思想解放,对过去一些新闻理论观点开始重新进行审视,探讨一些如何写好新闻的问题,如何让新闻新起来、活起来,就是1979年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觉得当时新闻不新的主要表现一是时效性差,很多消息开头都是“不久前”“前不久”,很少当天或前一天的新闻;二是没有鲜活的现场报道,多为事后采访听说来的资料。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没到第一现场,不敢或没有第一时间写出和发表报道。要使新闻新起来活起来,就应该为“抢新闻”正名,让新闻工作者敢于于抢新闻。

  我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新闻要“新”就得“抢”》,寄往武汉的《长江日报通讯》,发表在1980年第一期,内容要点大致是,一、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写出新闻稿,第一时间刊播。三个第一的实质就是要“抢新闻”。二、“抢新闻”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其本身没有阶级性,资产阶级和的新闻工作都可以用。“抢新闻”是贯彻新闻工作全过程的客观规律,不能把“抢新闻”当作资产阶级的专利,改进新闻工作就应为“抢新闻”正名。三、社会主义新闻“抢新闻”不是不讲党性、不讲新闻纪律的乱抢乱发,对于有明确的必须按执行,但一旦允许刊播就在第一时间刊播。

  文章发表后,在新闻界引起了一些争议,不同意见的观点是:新闻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服务的;的新闻必须讲党性,遵守党的新闻纪律,不允许抢的一定不能抢,否则会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不能把“抢新闻”说成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

  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这些还不能否定“抢新闻”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客观规律,起码理由不充分。对于“抢新闻”是不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应该明确什么是客观规律,从抢新闻在新闻工作中是否具备规律的特征、是否具有规律的作用来分析。于是,我又写了一篇商榷文章,题目是《抢新闻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大致内容是:“抢新闻”和新闻的“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不抢,新闻就不可能新;“抢新闻”贯穿于新闻从事件发生到报道发表的全过程,从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第一时间达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写出到在最早的时间刊发新闻稿,都应该贯穿于一个“抢”字,因此,“抢新闻”体现着新闻事件与新闻报道、新闻工作各个环节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在新闻工作的全过程发挥着持续和稳定的作用,因而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客观规律;“抢新闻”并不新闻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不允许发的不能发,但这不是说记者不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不用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有关部门允许刊发时不尽快刊发。

  这篇文章又在《长江日报通讯》上发表了。至于说“抢新闻”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我只能算一家之言,但现在看来,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抢新闻”的意识已是不争的结论,特别是在受众对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抢是做不好新闻的。

  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根底,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人们对的认识还有些迷茫,因此,进一步深化真理标准讨论,把认识统一到三中全会上来,就成为我们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带着这个任务,负责理论版的施水洲编辑到信阳步兵学校教研室,收集了一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和观点,在《战斗报》编辑发表了一个整版。这版虽然都是资料性的内容,但对于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自己理论的科学态度,进一步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念,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而引起了《红旗》编辑的重视,来电话询问能否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写一篇理论文章。于是,按照领导的安排,由老编辑施水洲执笔写了第一稿。丁地树写了第二稿。我执笔写了第三稿。

  在写作中,我重新阅读和琢磨了上的资料,认真学习和吸取施编辑、丁编辑前两稿的观点和长处,确定了自己的思,题目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行文中,我不仅注意理论阐述,而且注意运用已掌握的资料,用事实说话,力求写得活一些。稿子写好后,得到了施编辑、丁编辑和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红旗》编辑的认可。就这样,我和施编辑、丁编辑合写的文章,在当时党的最高理论刊物《红旗》1980年第1期刊发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进一步厚实了自己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理论文章的写作上又有了一些体会:第一,理论文章在选题方面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符合社会的需要;第二,理论文章不能空对空,不仅要做好逻辑的阐述,而且要注意用事实说话;第三,要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和经验。我写的第三稿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家认可,在于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于施编辑和丁编辑的前两稿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如果不是两位老编辑,我可能就写不出这篇文章来。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