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8-26 22:28:11 人气: 标签:魏县企业新闻

  维基解密黄菊内幕魏县位于省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劳务输出示范县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县,同时也是省人口大县。全县总人口105万,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30万,约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

  在脱贫攻坚中,魏县致力于实现“产业全覆盖、就业全保障”目标,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等半劳力增收难题,以打造“扶贫微工厂”为载体,因势利导,创新模式机制,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成功走出一条“一举四得”(即企业增效、集体创收、群众脱贫、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扶贫新子。截至目前,全县展“扶贫微工厂”180余家,带动就业14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6000余人,实现增收8000余万元。

  脱贫攻坚,稳定增收是核心,产业发展是关键。基于这样的认知,魏县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课题和主攻方向,特别是立足人口大县,贫困重点村多、贫困人口多(2016年,全县有贫困重点村143个,贫困人口8.65万人,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现状,变“人口压力”为“资源优势”,创新实施了以劳务输出为首要内容的六大扶贫工程,劳务扶贫现已成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伴随劳务大军的外出,因照顾老人和孩子等需要,农村留守妇女等半劳力群体大量出现。如何让扶贫红利覆盖这一群体,使其早日步入脱贫增收快车道?县委、县因势利导,支持鼓励各乡镇、村通过“内联”“外引”等形式,大力发展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进行重点扶持,并专门组建了县级家庭手工业协会,促其规范、壮大,为其“保驾护航”,以期更好更多地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在此基础上,以沙口集乡为试点,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补助,创新发展“扶贫微工厂”建设,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吸引魏县籍在外人员回乡回村创业,发展生产,互利共赢。短短数月,全乡引进家庭手工业项目29个,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400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00余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示范带动下,各乡镇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积极谋划兴建“微工厂”。

  为推动“微工厂”规范建设与健康发展,魏县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魏县“扶贫微工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创办程序、建设模式、验收补助、使用管理等内容,为企业落户与发展创优。“微工厂”建设由村提出申请(包括业主基本情况、土地权属、建设面积、产品类别、年加工能力、用工人数以及带动贫困人口数等),乡镇审核确认后,报县扶贫办审批即可实施。为激发各村建“工厂”、创产业的积极性,“微工厂”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模式,特别是在补助上,实行对村、对企“双补助”,即对村集体投资新建、改建“微工厂”的,由扶贫资金全额补助,分三年补助到位,建成验收后第一次补助80%,且所形成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换句话说,村集体建“工厂”不掏自己腰包“一分钱”;此外,租给企业每年可还“坐享”万元以上的租金收益。对加工企业而言,一方面,每吸纳一个贫困工人,每年享受县财政500元的培训补助,按照《办法》“‘微工厂’贫困用工最低10人”的,仅此一项,加工企业一年至少可以得到5000元的补助;另一方面,在贫困工人使用缝纫机等加工设备上还可享受最多100%的补助。同时,“微工厂”建设上,本着“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的原则,因村制宜,形式灵活。优惠政策出台后,备受关注,在全县迅速掀起“微工厂”建设热潮。目前,全县新建81家,改建39家,租用65家。

  一是因需发展建新厂。针对一些因没有集体资产无条件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厂房的村,经村申报、乡审核、县审批后,可在村集体土地上新建“扶贫微工厂”,并享受“先建后补”政策扶持。如沙口集乡刘屯村,根据发展需要,利用村内废弃坑塘,建成2座二层“扶贫微工厂”,总面积1600平方米,先后为4家服装和箱包加工企业解决生产场地,吸纳16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近60人。

  二是变废为宝活资产。鼓励乡镇或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资源,按需求进行改(扩)建,盘活资产,并统一悬挂“扶贫微工厂”标识,同样实行“村建、企用、乡管、县补”,享受“先建后补”政策扶持。如牙里镇楼东村将废弃多年的学校部分房屋成为毛绒玩具“扶贫微工厂”,面积达到2000平米,全部租给在雄安新区从事毛绒玩具生产经营的村民赵雪方,不仅村集体每年有了3万元租金收入,也带动贫困用工30余人。

  三是租用挂牌统管理。对租用民房或其他厂地的加工点,凡是带动贫困家庭就业10人以上的,经验收达标后,接受统一管理,就地挂牌为“扶贫微工厂”,享受用工培训等政策补助。如大马村乡二马村、西八里等村有箱包长期代加工业务,随着规模扩大厂地亟需扩建。经乡村干部积极引导,结合该乡外出务工人员多、闲置住宅多的实际,经县乡联合验收,对符合条件的房产所有者进行联系,并征得同意后,适当,先后挂牌“扶贫微工厂”2座。现已拥有生产设备60余台,每日出货量达3000余件,吸纳5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仅培训补助所得就将近3万元。

  为进一步增强“微工厂”的扶贫效用,县委、县突出精准导向,立足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扶贫微工厂”这一载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深化“股份合作”,成功搭建起“村集体+微工厂+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精准,创出“‘三金’+‘三零’”复合增收新模式,实现“微工厂”与贫困户、“微工厂”与村集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彰显贫困户增收、“微工厂”增效、村集体增益、乡产业发展等多重效应,深受贫困户青睐、办厂业主好评、村干部欢迎。

  首先,“微工厂”的建立实现了贫困户“零距离”就业、多形式增收。由于“扶贫微工厂”多属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主要进行来料加工,活计相对也不重,非常适合留守妇女等半劳力群体;同时,由于“工厂”大都位于村内或村周,而且多数因业务、务工等原因与大企业长期保持定向联系,这就等同于把远在、、威海等城市的“大企业”搬到了村里,在不影响照顾家庭、种地创收等情况下,又给她们提供了“足不出村”“在口”也能“打工挣钱”的机会和门!此外,作为贫困对象还可享受“股份合作”等扶贫政策,借助扶贫资金、加工设备等入股“微工厂”,每人每年又可获得500元的分红收益,实现“‘带资入股’得股金、下田种地收‘地金’、‘进厂’打工挣薪金”的“新三金”增收,以及“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开创了产业扶贫“‘三金’+‘三零’”复合增收新模式。家住沙口集乡北辛庄贫困村民籍俊红,现在本村一家“扶贫微工厂”从事灯饰加工,作为一般熟练工,在不影响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前提下,每天可挣80元工资,加上入股分红,一个人一年就挣了差不多3万元。现在的她干劲十足,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其次,“微工厂”的建立实现了微企业“零风险”生产、多渠道增效。由于“微工厂”多为在外创业务工人员回乡回村开办,且多是订单式生产,故而其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及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几乎全由提供来料的大企业承担;加上他们大都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生产管理方面几乎“零风险”。同时,由于“工厂”由村建设,用工购机享有补助,加之农村富余廉价劳动力等等,使得“微工厂”发展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并一举破解了小微企业发展在用地、用工、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如,院堡镇院西村张红林,依托与威海幸星电子有限公司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在村边开办了属于自己“微工厂”,日生产家电连接线余名。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在当地用工80人,按熟练工计件,月工资每人不足2000元,如果相同规模在威海办厂,人均月工资在4500元以上,工资翻了一倍还多,仅此一项,每月就节约开支20万元,再加上贫困用工补助每人每年500元,40人又可拿到补助2万元,刨除租金花费,还有部分结余可用作扩大再生产。他还表示,目前厂子订单多、人手少,照应不过来,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别是贫困群众加入进来。

  第三,“微工厂”的建立实现了村集体“零投资”发展、多方面增益。一方面,新建“微工厂”尽管由村集体负责,但建成后由县扶贫资金全额补助;另一方面,建成后的“微工厂”不但所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而且可收取一定数额的租金,让部分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突破”。举个简单例子,按最低建设面积400平米的标准,村集体建成一处“扶贫微工厂”租给加工企业,每年可获益万元以上。不仅如此,村集体有了钱,村干部挺直了腰杆不说,更重要的是也有了为群众搞服务、促增收、帮脱贫的“资本”,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随之大幅增强。真可谓一“建”多“得”!

  同时,“微工厂”的建立也为打造“一乡一业”格局奠定了根基。“扶贫微工厂”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构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扶贫微工厂”发展较早的沙口集乡,乡村干部带头招商引资,本着“就业门槛低、妇女易上手”的原则,积极为有投资意向的加工企业牵线搭桥,先后引进箱包、灯饰、服装、毛绒玩具、电子元件等加工项目31个,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4000余平方米,打造家庭手工业专业村7个,初步形成了“大屯、刘屯、集东服装加工,岗上箱包加工,北辛庄灯饰加工,河沟、郑二庄毛绒玩具加工”的发展格局,家庭手工业之乡已具雏形。(作者为魏县县委副)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扶贫网:X(署名)”除与中国扶贫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