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一直是眼镜行业留给的印象。一块镜片出厂后,历经批发、零售等各环节的层层加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往往高得离谱。 几根细钢丝,两片薄薄的塑料片,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副小小的眼镜为什么卖得这么贵? 而走进各种眼镜店、眼镜城,琳琅满目的框架款式、功能难辨的眼镜片及其天壤之别的差价又让人们无从下手。为啥差价这么大?又该如何甄别、购买? 乱象 品质良莠不齐,价格高低各异 “配眼镜吗,量多的话可以便宜。”12月10日,还没走出潘家园地铁站,记者就被各眼镜店的营销人员团团包围,人行道上多个眼镜店员招揽的“袭击”,让记者避之不及。 “连框带片儿,80元……”实在招架不住他们的“热情”,记者跟随一名店主小赵来到位于劲松眼镜城一楼的店铺。 途中,小赵介绍,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眼镜批发市场之一,潘家园眼镜城附近有四五个眼镜城,目前已有上千家商铺。而这些眼镜店主要靠批发走量,零售比例相对较小。为增加零售销量,他们只能走出店铺拉客。 走进诺大的眼镜城,几乎不见消费者的身影,显得分外冷清,但一走去,其他店铺看到有人来配镜,都会吆喝:“配眼镜吗?进来看看吧,便宜!” 在小赵的店内,记者看到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内,高低货架上密密麻麻堆满了近视镜架、太阳镜架以及型号各异的眼镜片。从几十元一副,到数千元的品牌眼镜,小赵始终口若悬河地推销着。 当发现记者似乎都不太满意时,小赵又拉开了隐藏在货架下方的抽屉,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奢侈品眼镜架。当被问及时,小赵笑道:“高仿,给你优惠,三百一个。” 随后,记者又先后来到附近的兆佳眼镜城、眼镜城等眼镜批发市场,类似劲松眼镜城里的状况在这几家眼镜城中再度上演。而且,绝大多数眼镜店都没有按照产品的标签价进行销售,部分甚至按标价的零头出售。 刚走进眼镜城,一位60岁左右的大爷便拉着记者进到自家店内,并自称自家眼镜店是自产自销,并且还开有淘宝店。 记者发现,15平方米的店面内,摆满了各式柜台和验光仪器,除了卖眼镜、验光、开淘宝店,店主介绍,他们还可以加工眼镜。 价格之外,验光的科学性同样让消费者担忧。记者分别在三家不同的店验光,但不同的店家给出的度数却并不一致。有验光师说散光75度,有的则说散光50度。 记者调查发现,如此情况下,很多消费者开始犹疑且不知道究竟该在哪儿配眼镜。 探源 源于买卖信息不对称 中国不仅是世界领先的眼镜生产大国,而且是潜力最大的眼镜消费国之一。据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估计,2014年中国眼镜市场零售额增长10%,近618亿元,其中眼镜市场则增长12%,达38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眼镜行业之所以呈现出如此乱象,一方面取决于国内消费者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暴利说”,即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此外,从刚性需求来看,中国近视眼患者数量更是位居全球首位。2014年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调查显示,中国近视人口已超过4亿,近视发生率为33%,为世界平均水准22%的1.5倍。同时,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庞大的客户数量决定了眼镜行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市场“钱”景。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认为眼镜“暴利”,虽不能说空穴来风,但也有存在对行业的,其中还有很多不为消费者所知的苦衷。 与传统零售业不同,眼镜在零售过程中,诸如为顾客验光和加工等服务都是免费的,而眼镜商品的零售价格则包含了这些服务的价值。 “大家在讨论眼镜价格的时候,总是拿出厂价和购买价对比,但其中还有很多中间环节,每一层都要利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副眼镜从生产厂商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步骤,其经历的中间环节越多,消费者购买的单价就越高。 “一副眼镜,从镜架的选材到陈列再到加工,需要很多工序。”长期从事验光配镜的专业人士李磊告诉记者,大部分消费者只看到了眼镜材质,而忽略了它的制造工艺、生产设计、配镜加工的过程。 此外,运营一家眼镜店,更是需要经营成本。小赵坦言,眼镜店一般开在人流较旺的地段才有利于推广,而这就意味着必须支付高额的租金。对于“三分保养、七分配戴”的眼镜行业,眼镜店内验光师需要一定的技能培训,且须持证上岗,人工费用较高,再加上门店装修、水电和宣传推广等费用,“如果卖不出高价,眼镜店就没办法。”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购买眼镜后2~3年才会更换新的。但由于眼镜价格过高,消费者会降低购买频次。眼镜商为了维持利润,就会将眼镜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价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应对 线上线下,多方合力 针对普通消费者在选配眼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中国眼镜协会秘书长戴维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消费者应到正规眼镜店配镜。 在戴维平看来,眼镜的甄别技术含量高,不是一般消费者自己能够掌握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便宜选择一些并不规范的眼镜店,很可能会购得一些质量,但冒充高档的眼镜。另一方面,由于配镜的过程需要验光,不规范的小店验光员技术无法,所配眼镜如果不适合自己的视力,这对消费者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李磊表示,消费者挑选眼镜时,镜框的选择其实观察即可,做工细致、对称工整的就足够日常生活的使用,镜片则尽量选择品牌产品。另外,应尽可能去眼科医院或者比较专业的、有资质的眼镜店。 除了消费者自身需要科学配镜,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工商局、技监局、药监局等对眼镜店有监管的部门有必要加强对眼镜销售、宣传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引导经营者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合规经营;同时,对眼镜店的宣、店堂广告、产品说明书等进行重点审查,严厉查处虚假、夸大宣传眼镜功效、使用材质的广告违法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线下之外,线易的发展对于实体眼镜店当下的乱象也有一定程度的修正。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先进的眼镜制造企业,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尝试建立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眼镜个性化定制、用户市场等,同时利用互联网实现镜片与眼镜行业业务内外全流程的互联互通,根据用户个性化定制数据,建造智能生产流水线,实现生产工艺的柔性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降低库存及成本。 同时,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可以实现工厂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从而越过多层渠道商的成本加成,尽可能实现眼镜价格的透明化。记者 青 朱林 观点 净化眼镜市场应力推信息透明化 一副小小的眼镜,价格相差甚远的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猫腻,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说清楚。 消费者一头雾水,无从选择,商家推销天花乱坠,步步紧逼,如此情况,消费者难免落入商家的“销售陷阱”。但是,一副眼镜材质的好坏单凭观察往往很难确定,即便出价不菲,能不能买到物有所值的产品还是另外一回事。 价格是否合理难以考证,配镜的安全性问题更是让人担忧。 由于眼镜行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准入门槛,一家眼镜店如若正常运营往往需要专业的电脑验光设备、配镜设备和技术人员,但当下不少眼镜店在缺乏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却可以违规提供验光配镜服务,最终只能让消费者“配镜后越戴越难受,度数只能不断增加”。 整顿眼镜市场,相关价格监管及资质审核部门责无旁贷。价格方面,产品生产与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直接让消费者在商家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并最终导致了“价格”的出现,因此相关部门应从实现信息透明化入手,尽可能将产业链条中与消费者关联较大的环节信息向社会公布,并且通过有效的渠道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应该大力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重拳整治各种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切实消费者权益,让整个眼镜市场运行更加清晰。对于消费者而言,应掌握眼镜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尤其是患有近视眼的消费者,尽量选择去医院或正规的眼睛店去验光配镜,选择购买品牌镜片,如若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应该积极举报,自身权益。记者 链接 我国近视总人数超过4亿眼镜质量抽检不合格率为28% 根据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研究团队公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显示,我国患有不同程度远视力缺陷的总人群达3.45亿~3.51亿,远视力缺陷患病率高达27.8%~28.27%。其中,98%以上的远视力缺陷属于轻中度视力缺陷。我国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37亿~4.87亿之间。 预计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0.86%~51.36%,患病人口接近7.04亿~7.11亿,患有高度近视的总人口将达到4000万~5155万人。 《报告》指出,我国视觉健康恶化形势严峻,视力损害患病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屈光不正快速低龄化,近视已成为影响当代和未来人口素质的“国病”。 另外,国家工商总局此前公布了流通领域眼镜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共抽取样品516批次,全部项目合格的有369批次,不合格样品147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28%。 涉及不合格的品牌包括暴龙、JEEP(吉普)、PORTS、百视力、雷朋、GUCCI、国色天香、鲁尼、克莱顿、泰富博士、诺贝尔、艾格视点等。 其中,抽检镜片(包括光学树脂镜片、树脂镜片)不合格检出率为17%;抽检眼镜架不合格检出率为71%。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