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服务支持 > 正文

【展示】主导社会参与:区域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以“公益服务导向”医教结合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1-3-3 22:07:06 人气: 标签:服务支持的定义

  原标题:【展示】主导,社会参与:区域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以“公益服务导向”医教结合模式为例(2016长宁医教结合一等)

  围绕《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关于“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特殊教育工作格局”等目标要求,上海市长宁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创建了“公益服务导向”医教结合模式,建设了制度保障体系、专业支持体系、师资保障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通过研究发现,建设区域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需要主导,建设平台,形成以指导中心为核心的大格局;需要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构建以专业合作为特征的新体系;需要开发项目,公益服务,找到以生涯发展为导向的操作点。

  党和重视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推进特殊教育发展,要求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热点,与特教学校、特教康复指导中心职能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共同构建区域与特教相结合、研究培训与服务支持相结合、主导与非机构参与相结合、跨机构合作的全方位、立体式、延展性极强的特殊教育公益服务体系。

  本研究基于特殊教育多学科综合发展趋势,通过调查上海某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公益服务的需求,进行公益服务四向度的医教结合模式的项目及运行研究,形成主导、社会参与的支持保障体系,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得出特殊教育“公益服务导向”医教结合模式的绩效。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通过大量国内外和区域特殊教育公益服务导向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特殊教育“公益服务导向”医教结合模式的关键观念和意读,然后进行这一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建设的探索,最后对主导、社会参与的特殊教育“公益服务导向”医教结合模式进行绩效研究。

  公益服务导向模式的医教结合意义价值具体包括五点: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第二,需要的资金比较少。第三,医生的积极性比较高。第四,链接国际治疗师可以弥补国内相关领域专业康复力量的短板。第五,惠及人数更多。

  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基于公益导向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构建资源平台,建立四向度的公益服务机制,开发了四向度的支持服务项目和四向度的课程资源菜单,进行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公益服务导向模式及其支持保障机制建设的具体项目运行。

  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确保医教结合公益服务导向模式顺利运行,完善医教结合“公益服务导向”模式的组织架构和支持保障体系。其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

  长宁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公益导向模式的服务目标明确,服务内容详实,提高整体区域教育的质量。通过对教师、家长、校长的服务合力,提升各学段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康复治疗,扩展特殊教育教师的跨学科视野和提高康复实践技能,提升了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和家庭康复技能,创建了系统的公益服务导向的医教结合服务模式。

  历经四年多的实践探索,长宁特殊教育医教的结合点从原来以围绕学生服务为主,拓展到学生、教师、医生、校园长四个向度,创建了“公益服务导向”的医教结合服务模式,建设了相关的支持保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创建和用活区域医教资源平台,依托医教结合服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区域案例,客观上也提升了区域整体特殊教育质量,区域探索并形成了“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净空法师近况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医教结合,为生命添彩——上海特殊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1:1。

  [2] 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3-8。

  [3] 张婷.医教结合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86。

  [5] 沈晓明,明.教育生物学:一座沟通生物医学与教育的桥梁[J].上海交通大学报(医学版),2008.10:2。

  [6] 谢敬仁.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 2011.2:5-8。

  [7] 韦正强,王磊,邓兰.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 2011:2:12-15。

  [8] 夏经炜等.医教结合筛查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 2011.3(29):122-123。

  [11]马珍珍,陈东珍,蔡蓓瑛,孙爱青.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32-35。

  [12]周念丽,方俊明.医教结合背景下早期融合教育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7:67。

  [13]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3-6。

  [14]夏峰,谭和平. 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11年)[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5]夏峰,谭和平.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12年)[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7]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1:32-35。

  [18]顾定倩、刘颖. 对实施“医教结合”实验的若干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5:24-27。

  [19]傅王倩、肖非. 试论医教结合中需要的几个问题[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4:32-33。

  [21]张树新、杜青等.“医教结合”的家庭康复对重度脑瘫患儿运能的疗效初探[J]. 实用医院临床. 2014.9(5):23-25。

  [22]张玉洁、蒋良华等. 不同社区医教结合服务模式对脑瘫儿童运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4.8(12):34-35。

  [23]蒋良华、江丽娟等. 社区医教结合服务模式对学龄期脑瘫儿童运能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8(29):266-26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