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服务支持 > 正文

走出“融合通信”的六大误区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11-22 9:53:32 人气: 标签:对服务的理解和认识

  市场、技术、思维等因素的作用促使信息产业在低迷的发展态势下寻找出,面临“量”与“质”增长不成比例的尴尬,产业链各环节开始了发掘利润增长点的“之旅”。“融合通信”的出现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一缕曙光,发生在通信行业内业务范围的融合、角色的融合、技术的融合,以及移动计算的加入等等,都有可能改变从业人固有的通信概念,也为信息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依据。

  在“融合通信”概念的印证下,运营商、系统厂商、制造商等各角色有望改变目前发展的颓势,开辟新的业务拓展空间,不过这种拓展的前提是走出认识的误区。信息产业需要自己,为通信行业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条件。这是一场信息风暴,头脑的,从业人需要走出原有认识的误区,达成共识:

  “随时随地的通信服务”成为许多运营商一直以来不遗余力鼓吹的概念,在一些从业里总会产生类似的观点:运营商提供的应该是全面的,随需而动的服务。概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随时随地的满足需求同人们一般意义上的实时服务、实地服务理解都有着天壤之别的。因为在这种随时随地的服务概念中,许多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传递都是不必要的,成为无用功。

  举个简单的例子:水务勘测设备对水流量的监测,应该是一种实时监测而非随时随地的监测。当水位超过某一警戒水位后系统开始报警,这是一种指标式的数据收集,如果这种设备在水位低于警戒水位的时候也在不停地收集分析数据,只会得到一大堆垃圾数据,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另一个误区,就是不应混淆移动和无测试我的另一半线的概念。一位移动计算行业研究者反复强调,“无线并非必须移动”,一个移动解决方案若要将企业的信息扩展到员工身边,无线技术只是众多数据传输方式之一。

  还有,根据用户对于数据收集与获取的时间要求,不间断的无线接入连接并非必须。很多应用系统例如销售自动化并不需要即时的信息交换。很多用户的PDA,通过无线连接或者方式,每小时甚至每日更新一次就已经够了。不可否认,无线技术可以提供在更广阔的地理区域内实现数据传输,但是,并不是每一寸土地都需要覆盖。

  另外,无线网络真正的普及还需要一个准备期和认知期。即使今天已经可用,无线移动计算仍然面临挑战:带宽、覆盖区域、高成本等等。

  原有通信技术发展模式下的业务推广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严重混淆了企业从业人对业务推广的概念,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终端厂商在开发出移动终端产品后,只是一味地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产品,而通信运营商在进行无线技术完善和推出新业务服务品种后,一味地局域网、无线接入的方便与快捷,使得企业业务创新的推广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国内软件提供商尚未完全跟上节奏和扮演好角色,没有适时推出令人信服的、能看到经济价值的“解决方案”,虽然“融合通信”带来的新的业务模式在国外已有运用,但如照搬引进,很难适应国内企业的发展,要知道这种软件毕竟将涉及企业的运作习惯和商业习惯,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另外,关于“融合通信”的业务推广也不可能借用手机、寻呼机、笔记本电脑等风靡一时的推广模式。如果套用这些东西溶入人们生活的节奏和径来推算“融合通信”的市场进入周期,所要做的,无非就是由运营商大举建网,实现足够范围的覆盖;由产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大肆做广告,再加上对的消费引导,应该能掀起使用。

  但这种短期“眼球经济”的后果是的,“融合通信”被社会认可并大力发展起来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一种延伸与补充的业务模式为企业带来的实际功效需要在看待的前提下表现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通信系统是一种简单的通信或企业操作工具,譬如MRP、ERP、CRM等,其实行的管理理论,都是围绕企业的运转流程和作业习惯,即便是CRM这类名义上叫做“客户管理系统”,但仍然是“以我为主”的出发点,它们所实施的管理机制,是“纵向”的和在企业部门间的横向交互。所谓“纵向”是指,依照企业的业务链、资源链、产业链的上下游的关联关系,制定系统目标、内容和格式,并且将过程尽量固定化,这样使数据、信息都被“框”在了严格的框架内。很多人感到,正是依托这种管理系统的运转,使企业失去了人性的活力和人为操作时的弹性,企业的对外张力降低。所以,在通信行业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很大程度地让用户形成了一种:系统是企业内外的一种操作工具。

  实际上,现有的“融合通信”系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管理系统等的融合,是对这些系统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其根本是IT各种系统与业务管理概念的融合。综合地说,“融合通信”的系统是建立在通信网络自身融合、IT企业的融合以及IT与行业管理系统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全方位系统,而并非某个单一系统,这种变化需要从业人重新理解,走出误区。

  在很多人眼里,尤其是一些从事行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从业人眼里,信息化就是电脑与网络的简单连接,这种网络包括OA网,互联网或者行业构建的各种信息平台。这一观点是很不全面的。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需要每个具体企业对于自己的业务流转、操作流程、产品的序列等等都能够用数字的形式来描述,对全过程中各关键点可以作数字化的处理和改变。在行业企业之间,即它们各自所处的产业链中,上游与下游、产业链条之间都能用同一种信息化语言达成一种业务联络和交换。

  在一个行业里,能够构成这样氛围、支撑这种应用的可能是一个信息交换平台,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在同行业或者跨行业之间达成一种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巨大作用,推动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企业搞信息化建设注重的是实际应用,信息化不可能是横空出世,它的实现来自于社会产业在产业进化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产业,决不是为了信息化之名而“做信息化”。

  在长期的市场推广后,“融合通信”的发展始终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概念也被,上述五大误区只是“融合通信”发展的表面问题所在,但造成它们的根本原因却是,不少IT业人士对“融合通信”的理解出现偏差。

  系统厂商认为自己提供系统,终端设备厂商则提供终端设备,行业和网络运营商认为自己只是提供服务的,在以往以卖方为主的市场下,它们都把自己提供的产品称为解决方案。这种对解决方案的处理则是高高在上的一种单纯购买与卖出的关系,是一种商店内陈列柜式的销售方式,由最终用户自行把握,合适就买走,很难得到具有个性的量身打造的产品或服务。

  但是在“融合通信”的大下,以往的观念需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从系统厂商到终端设备商再到运营商,它们推销给用户的产品不应是单一的产品,而应是参与者和合作者。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为用户量身订制的各种业务模式和解决方案。

  我们必须地认识到:“融合通信”不是各种通信业务的简单综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终端加软件包的产品,“融合通信”的生命将植根于企业或行业应用。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上,特别是企业信息化,过去太侧重于“封闭”的信息收集与交互,更多地被在企业内部或是业务价值链的上下游角色之间,而“融合通信”的社会含义是支持企业及其从业人掌握一种面向广泛的“”信息交流拓展的有力工具。这些都需要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从业人中达成共识。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